故乡婺源,唐开元28年(公元740年)建县,地处皖、浙、赣交界之灵秀山区,千峦献奇,万谷汇碧,田野、茶园、溪瀑、竹树环绕村落,古桥、古道、古宅、古墓散布乡野,如诗如画。婺源近年来被誉为“中国最美的乡村”、AAAA级旅游区,已经渐为人知;而最知婺源的,莫过于生于斯长于斯、离乡后魂牵梦萦于斯年年归游于斯的游子。
婺源物华人杰,作为朱子故里,“号十家村落,亦有讽诵之声”(《婺源乡土志》),自古就是徽州文化重镇。如今由于省道的穿行,赋春村成为婺西经济文化中心,但去年正月踏入一个与之相距数十里、名叫“诗春”的偏僻古村时,我颇体会到婺源地名的相映成趣。返城后,居然又听说、并终于查实:在秋口镇辖域,还有一个“词坑”村――赋、诗、词,呵呵,故乡文风之鼎盛,不仅体现在历代著述丰灿、贤俊辈出,连地名也较一般地区明显更浸含着耐人寻味的文化意蕴啊!我不禁感触于这些村子的开村始祖们崇尚耕读的文心了。
笔者近一年来对于家乡地名的着意研究,感受很多。婺源有些村名直接旌扬儒家文化,例如:仁村、和村,仁洪、和睦,彰睦、善坑,团结、宽仁,勤裕、余庆……取意显见。中云镇有“耕心庄”;甲路乡还有个“儒家湾”。而现在城内唯一一座山,因为旧时山下曾设孔庙,所以至今婺源人都不约而同地唤之为“儒学山”,而在学馆旧址前方一带,县人都叫作“儒学前”。在婺北并不大的理坑村,“山中邹鲁”、“理学渊源”等古门额似乎正是村名的诠释。踏着让岁月拂摸得光光润润的青石板路面,你会接二连三地看到依然门楣醒目的明代工部尚书余懋学的“尚书第”、吏部尚书余懋衡的“天官上卿”第、兵部主事余维枢的“司马第”、广州知府余自怡的“驾睦堂”,扑面而来的是厚重的历史和淳酽的文风。以格局完整著名的延村,村名显然反映了中国宗族传统中希望香火长传的心愿。它紧邻的思溪更是古村,村前一水环绕,有廊桥进村,乃电视剧《聊斋》拍摄地。精雅的官第间隔着一座座更加豪华的商人家宅。婺源商人是徽商之劲旅。富豪的宅院“敬序堂”,堂号给人留下崇儒重礼的印记,不只是精雕细刻辉煌灿烂,前后还有“四水归堂”的天井6个!村中一客馆,木雕的前壁刻着100个不同篆法的“寿”字。攀比是显见的,但崇文尚德的乡风也体现在其宅院的“儒商”品格上。到最近,笔者才知道,呵呵,原来俞姓的村人没有直接取名一般化的“俞村”,而是用“鱼(俞)思村溪”的谐音来含蓄表达的。既有文雅、幽默之意趣,更令你颇为村人不仅敬祖,而且敬水、感戴自然的那份天人合一之亲情而深深触动!
婺源不少地名与天像、天色有关。“婺”系28 星宿名称之一,但又指女性的美德,同时婺源的方位恰巧又紧靠婺江源头;还有人从拆字术出发,硬说婺源是出产文、武才俊与美人(文、矛、女)的地方。就此看来,婺源在字面本身就被蒙着一层缥缈的仙“雾”的。星江,是上游诸流汇集后的河段名,绕城三面,而虹关、霞港,星塘、月源,虹川、云湾,虹冲、雨谷……这些散布的村名不仅将我们带入海市蜃楼,更令人吃惊的是,它们不是同时建村,也并非集中一乡,更不可能象宗族衍裔那样预先“规划”行辈字份,可是还那么幽雅地遥相对仗,实在奇妙。据晓起村《汪氏宗谱》记载:877-879年间,先祖逃乱至此,天刚破晓,只见山环水绕、草肥花香,便搭草棚、起炊烟,且取村名“晓起”。虽是一千多年前的事了,可今天念着“晓起”二字时,那悠远的晓色似乎依然在我们脑际飘忽。婺源还有个世外桃源般的 “晓林”,我最近到了,尽管是午后,鸡犬相闻、一派祥和,但还是情不自禁地由地名而构想着旧时的“杨柳岸晓风残月”。
婺源地名中另有一类浸透着浓郁的传奇与怀古色彩。县东的大鳙山,《徽州府志》载:“方舆云,尧洪水,有大鳙上,至此水涸而毙,鳞骨……积如山阜,故名”。西北部的大鄣山,海拔1630米,“西瞻彭蠡、北眺白岳、东望黄山、南瞩信州”云聚雾敛,气势磅礴,“昔有张公隐此采药炼丹,故名张公山,后演化成今名”(《县志-山脉》)。今天的县城,由于地势依山原名弦高,后以地形称蚺城。因祀朱熹,人们将它更名为朱熹的别号“紫阳”(朱熹祖宅在此,咸淳五年曾诏赐“文公阙里”,今婺源中学旧有文公庙)。解放后鉴于全国惯例改称城关镇,但在1984年,当时婺源人主持的县政府正式将县城复称紫阳。无论在历史上还是当前,婺源一直是偏僻小县,着眼旅游业是近些年才有的事,故当初这类举措,丝毫不同于如今为招徕游客各地挖空心思强借名人冠名的俗举,其实质与改朱熹祖坟所在的九老芙蓉山为“文公山”、定南乡某村名为“太白” 一样(唐朝大诗人李白-字太白,曾乘舟漫游至婺,在今太白村的湖山处停泊逗留。旧县志有“李白曾涉此”的记载。后该处聚落定名“太白”),都是出于真诚的纪念前贤、尊崇文化之乡风。据说,那句著名的“问渠哪得清如许,为有源头活水来”是朱熹在婺源与门人游城郊朱绯塘有感而发的,而这正是“源头”村名的源头了。婺源还有“邦彦坑”与“白石”村,大抵不会是周邦彦、姜白石到过的,然而,略谙文史的游客乍一看见这样的路牌,能不有一份亲切在心头?又见婺源旧志载:考川(今考水)人胡昌翼,系唐末后帝之子。因唐被后梁朱温所灭,后子流亡,被在长安为官的的婺源人胡三遇见,将其掩带回籍,更名改姓为胡昌翼。胡昌翼考中后唐明经科进士,但不愿做官,仍隐居乡里。尝捐资在朱源建有一桥,其地故改名为“太子桥”。在今天看来,婺源透着古韵的地名还有:虎��(shan,供祭祀的平地)、芸��、大��,大汜、楚源(婺北浙岭上有“吴楚分源”古碑)、楚塘、楚坑,朱公坦、郑公山,巡检司、官桥、官坑,察关、甲路(意为甲等驿路,婺源至今仍有很多条完好的青石板古驿道),又如什堡、上堡,大坑碓、水车坞,书堂、学堂屋,通元观、道观口,庙坦、观音堂,寺前、古寺下、古蜀地、古城、古坑、古塘、古坦……
“郁郁层峦夹岸青,春溪流水去无声;烟波一棹知何处,��鸠两山相对鸣。”这是朱熹赞美婺源的诗句。在婺源,象别处一样的“江湾、孔村、戴家”等因居民姓氏而得名的地方固然不少,但更多、而且也堪称特色的,却是令人回味的古典诗情画意般的地名:
其中一类,直接冠以吉字。如清华、泽阳,仙源、庆源,安口、昌坞,灵岩、秀水,福山、香田,占才、彦兴等等,居然也往往能找到对应。灵岩地表森林茂密,而地下更为奇美,无山不洞、无洞不奇,洞中有水,洞洞相连。更叹为观止的,是洞壁上留下自唐至清代的遗墨竟达三千多处!何执中、宗泽、岳飞、张俊、朱熹、王汝舟、余一龙、齐彦槐等历代名人题的尤其珍贵。灵岩成为集森林风光、溶洞景观与文人遗墨于一体的国内罕见的森林公园。庆源,是笔者见过的最美山村,坐落于偏远的崇山峻岭盆地中,沿穿流的小溪分布,电影名片《暖》在此拍摄。古石道进村,村口亭上“桃源深处”四字悠然入目。亭内村人题记曰:“余里居万山之巅,群峰拱抱,幽谷深渊,东开圆镜之奇,西列方屏之美,土地肥沃,民风敦朴。自唐于兹,千二百余载,水不通舟,戎马绝迹,真隐者之居也,别号武陵源。是亭题为桃源深处,追思古人命名之义,乃冀时代相传,秉承先达遗风,永葆武陵景也。”文句与字迹都可佳,笔者在婺源乡间发现的泥腿子秀才,并非个别。进得村里,桃、梨掩映的斑驳古宅上,“文明门第诗书乐,礼仪家邦翰墨香”等手书门联随处可见。一家墙根有块汉白玉石,依稀可见铭文:“民国三十三年,吾母洪孺人年已六十有五,旦夕辛勤,督建此屋。时予远客昆明,遥寄兹石奠基,俾世世子孙永念慈荫。詹励吾谨志。”各家堂壁,也都有祖像。无论背着书包的儿童,还是挑着担子的农夫、洗衣的农妇,处处是怡然的人和景象。庆源,吉庆之源也!
其中另一类与吉祥禽兽或瑞玉关联地名,如:龙山、五龙山、龙尾山、龙居、龙田、龙段、龙湾、龙腾、虎滩、牛坑山,凤山、凤游山、凤洲、鸳鸯湖、鹤溪、豸峰,玉坦、珊厚、瑶下……龙凤珠玉,交相辉映。虎滩春夏水流湍急,秀色可餐,是电影《闪闪红星》外景地。旖旎可人的赋春大塘坞水库,从十几年前开始,一入深秋,大群的鸳鸯千里迢迢从北方飞来越冬,多时达到2000多对,已成为亚洲最大的野生鸳鸯越冬栖息地。这些爱情的小精灵在这湖光山色里找到了伊甸园…… 乡人与游客自发唤取的 “鸳鸯湖” 早已声名远播。灵秀的山川和苍郁的植被,是鸟类的天堂,连被认为绝迹80年的世界濒危珍稀鸟类--黄喉噪鹛,居然也在婺源重现了。
笔者研习国画多年了,在我眼里,有不少婺源地名,简直就是画名。长皋、长滩,长源、长溪,秋溪、溪头、沱川,冷水亭、水埠头、水岚,仙源、游汀,渔潭、渔冲,朗湖、林塘、小港,珍珠山、阆山,山腰里,岩前、岭下,黄泥坦、青石滩、白石源……仅仅这些文字,就宛如一幅幅宋人笔下的小景山水,野趣风物,清远而闲逸,可居可游;又如金竹源、桂竹源、水竹坞、篁岭、篁村、箬坦,梅林、梅源、梅春,桃源、桃园,茶亭、茶坑、茗坦(婺源是著名茶区之一),菊径、蕉坑、芦坑,荷田、荷叶村、莲塘、莲子滩,松山、梓槎(槎,木筏也)、樟树、银杏丘、梧村、黄柏坑、栗坞、荆源……多为文人 “岁寒三友”、“四君子”画或草木诗咏中雅好的的字眼,悠然恬淡,清新而隽永,令人心驰之神往之。这些美丽的村镇,就象天使不慎散落人间的珍珠,点缀在故乡的大地上,使这个山灵水秀的地方更添了梦幻!
摄友点评